诗文故事25则之一
发布时间:2020/9/11 10:19:11
白居易是大诗人,又是贤***良吏,诗为民歌,事为民做,其济世为民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他的诗品和人品交相辉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长河里闪光的浪花,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诗品寓于诗文里,人品又寓于诗品中,从诗文看诗品,由诗品知人品。挖掘白居易诗文中蕴含着的丰富内容,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白居易,更***地感受白居易,更理智地评说白居易,更丰富地认知白居易,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感慨和享受。
白居易诗文里蕴含有大量的故事,这里选取其中很小一部分以飨各位。
《旧唐书·职***志》上说:“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之遗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陈事状而荐言之。”左、右拾遗,在唐代属于谏***,属于从八品,虽无多大的实权,,却有优先的言权。大凡朝政的得失、人才的荐引、忠孝的彰显等,都可以用“廷议”或“上封”的方式发表意见,又在皇帝身边“行走”,深受皇帝的依赖。用现在的话说,左、右拾遗可谓大***小干部,级别低微却责任重大,被上级倚重却又风险暗涌。
大和三年(808)四月二十八日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在左拾遗任上,白居易对朝廷忠心耿耿,尽忠职守,敢言直谏,不计风险,屡次疏谏,对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其中白居易连上罢兵三道奏状就是突出代表。
吐突承璀(? - 820),字仁贞,闽(今福建省)人。唐宪宗李纯在做太子时,吐突承璀即在***充当小宦***。由于他性情聪敏,很快被提拔为掖廷局博士,那时他已有些分析明辩事理的才干。永贞元年(805),宪宗即位后,对他倍加宠信,先后被提升为左监门将***,左神策护***中尉,左衔功德使,并封为蓟国公,成为当时宦***中颇有权势的人物。元和四年三月,当时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请求继位不果,遂武装叛乱,将新任保信节度使兼德、隶二州观察使薛昌朝抓走并囚禁起来。唐宪宗派人前往开导,劝其放还,王承宗不听诏命。唐宪宗大怒,于十月十一日削去了王承宗的***职及爵位,并决定发兵征讨,命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及河阳、浙西、宣歙四道行营兵马使兼招讨处置使,也就是前线总指挥。
白居易反对这一任命,他在《论承璀职名状》中认为国家征伐应由将帅充任,自古以来未有宦***充任元帅的。如果让宦***充任这一职务,四方镇将将觊觎朝廷,四夷也会耻笑朝中无人,诸道将领必然感到耻辱而不受宦***节制。当时谏***也认为这样做会使宦***权势太重,可是宪宗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白居易所料。由于吐突承璀根本不懂***事,指挥无方,与王承宗的叛***作战屡屡失败。***年三月,白居易料定征讨取胜毫无希望,即向唐宪宗进状,建议迅速罢兵。奏状呈上了,唐宪宗却不理不睬,白居易看到形势严峻,于五月十日又进《请罢兵***状》,指出这场战争“人意或望成功,今看事势,保必无望”,“速须罢兵”。白居易说,如果再犹豫不决,不仅白白浪费大量资产,造成国力空虚,还可能招致外敌趁机入侵。他疾呼:既然终究还是要罢兵,为什么不及早罢兵呢?***状依旧石沉大海,白居易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心急如焚,于六月十五日再进《请罢兵第三状》。这一次白居易下定了“待罪”的决心,做了***坏的打算,说:“陛下犹未罢兵,不知更有何待?我猜想陛下刚刚决定发兵时,一定是把胜算看得太容易了,现在久讨无功,进退两难。可是我大唐有天下二百年,陛下承祖宗社稷十一代之后,怎么能以小愤而忘国家大计?怎么因小耻而不顾国家前途?臣前后已呈送三状,文不下千言,也极其恳切。陛下如果觉得我的意见不正确,用心不忠,且又喋喋不休,屡有冒犯,我愿意立即接受治罪。如果认为我的建议是正确的,所言出于忠心,那么陛下为什么明知正确而不听取、明知忠言而不采纳呢?”白居易义正辞严地对唐宪宗说:“现在,要么给本臣治罪,要么下令罢兵。望陛下将此状读上一二十遍,以便判明是非,速做决定。”一个臣子竟要求皇上将自己的奏状看上一二十遍,以便掌握其精要,没有超常的胆略和气魄是做不出来的。
分享到: |
上一条:诗文故事25则之二
下一条:庚子年(2020)中元节公拜白居易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