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白居易诗文中的故事——燕子楼

发布时间:2016/11/28 15:33:44 作者:白坤堂

燕子楼是唐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镇守徐州为其爱妾盼盼所建。因该楼飞檐挑角,状似飞燕,并且每年一到春天多有燕子栖息于此,故得名燕子楼。
盼盼何许人?《明统志·徐州府》载燕子楼在州城西北隅。唐贞元中尚书张建封镇徐州,有妾曰盼盼,为筑此楼以居之”。说盼盼是 张建封的妾,早已有之。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说:“燕子楼事,世传为张建封,按建封死在贞元十六年,且其***为司空,非尚书也。尚书乃其子愔”。清张宗泰《质疑删存》认为,说盼盼是张建封之子张愔之妾是对的,但说张建封不曾任过尚书,是不对的。事实上,张建封于贞元七年就进位检校礼部尚书,只是在贞元十二年又加检校右仆射,既加右仆射就不能再称尚书了。白居易在贞元二十年春在校书郎任上“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这里的“张尚书”指的就是张愔。因为张建封已经在四年前的贞元十六年就死了且张建封死后张愔为留后,授武宁***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白居易又说:“徐州故尚书有爱妾曰眄(宋以后多写作盼盼)”(见《白居易集》《燕子楼三首并序》)。白居易作《燕子楼三首并序》是在元和十年、张愔***八年之后,所以有“徐州故尚书”之语。由此可知,盼盼是张愔妾无疑。
千百年来燕子楼屡毁履建,基址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朱全中攻打徐州,徐州行营兵马都统溥(彭城人,曾任武宁***节度使)战败,携妻子登此楼***而死,楼亦被烧毁。此后,州人思念关盼盼为人,多次续建续修燕子楼。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953年),重修燕子楼于城西北隅。清光绪九年(公元***3年),徐州知府曾广照移***城西南隅城亘上重建。光绪十五年(公元***9年),徐州道段喆又迁建于城西北隅。   1914年重修。1928年城墙被拆除,此楼亦被毁坏。1932年,又于西南隅重建,日伪时期拆楼改建平房,遂使千古名楼再次湮没。   

1985年,徐州市人民***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燕子楼燕子楼、盼盼与白居易联系起来的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写的《燕子楼三首并序》白居易在序里把为什么要写燕子楼诗说得很明白,就是“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然而令白居易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竟因此而蒙冤千年!近年来甚***有人要拍电影,继续让白居易蒙冤!
请看2006年9月11日***徐州——都市晨报的一则报道:
***徐州-都市晨报讯(记者 陆一鸣)自从《七旬老人希望“燕子楼”回“家”》的系列报道见报后,许多市民都致电晨报***,在为徐州拥有这样的历史名楼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这样一段凄***爱情故事不能登上荧屏而感到惋惜。昨日上午,张润东老人再次来到晨报,表达了想写《关盼盼》剧本的愿望。    
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肚子的关于关盼盼、张愔及燕子楼的故事,都是听他大
爷爷———清朝光绪年间一位汪姓老举人所讲诉的。当他还是孩子住在豆腐巷的时候,汪姓老举人已经80多岁了,这位精通日语和英语的老举人是研究文史的,尤其是对关盼盼的历史很清楚。据老举人介绍,出生在唐朝贞元年间的关盼盼本不姓关,其家是西安的一***宦家庭,因为关盼盼之父知晓了朝廷大员谋财害命的秘密,被追杀逃***徐州的一远亲家中,当年关盼盼12岁。为了避免再次遭到***,关盼盼之父遂以其远亲家所住关庄的名字改姓为关。虽然关盼盼一家远逃***徐州并隐姓埋名隐居下来,但关父得罪的朝廷大员还是很快就不远千里追过来,***终将关盼盼的父母杀害。父母被害后,不到13岁的关盼盼就被其远亲卖***烟花场所———西博墙。  
  长相甜美再加上其出身书香门第的良好修养,琴棋书画俱佳的关盼盼很快就成为红极徐州、卖艺不卖身的艺***,追求者、求婚者更是踏破了门槛,但是关盼盼都不为所动。当时徐州有一位姓王的守备愿***金欲纳关盼盼为妾,也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不到19岁的时候,关盼盼遇到了徐州守帅张愔,虽然张愔比关盼盼大10岁,但其***倜傥的外表再加上高尚的人品深深打动了关盼盼的心,后成为其妾氏。为了表达对关盼盼的爱,张愔为其修建了燕子楼。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两年后张愔病逝,妻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白居易听闻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并在十天后***身亡。  剧本写就赠送相关部门

据张老先生介绍,当汪姓老举人向他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都拿纸笔记录下来了,***今已经整整保存了60多年。随着燕子楼的旧事被市民从尘封的记忆中翻出,他便有了执笔写《关盼盼》剧本的想法。一生从事文字工作的张老先生对我市许多典故都很知晓,也曾受我市相关文物景点之邀写过剧本,所以老人对自己能够完成这一工作十分自信。根据自己心中及本子上记载的资料,他表示自己***少能写25集—30集关盼盼的故事,而且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关盼盼》剧本的出现。  徐州的历史文化不能埋没,每一个徐州人都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张老先生***表示,25—30集的《关盼盼》剧本他将在一个月内写出,写就之日将无偿赠送给相关部门,留待对方将徐州的历史故事拍成电视剧并搬上荧屏,***终实现将徐州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的愿望。

这位姓张的先生振振有词,如果他的话得以实现,不仅仅是徐州的悲哀,更是白居易的悲哀,因为***绝非如此!
说到白居易的冤,就不能不追溯到北宋的张君房和南宋初年的计有功。先说计有功。计有功字敏夫,蜀临邛人,生卒年月不详,著有《唐诗纪事》八十一卷(注1),收录了唐代三百年间1150位诗人的部分作品。计有功在该书七十八卷《张建封***》篇目下,采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手法,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起不大不小的“***”。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注2)的“序”是这样写的:徐州故张尚书有爱***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眄眄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有版本写作“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地,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是这样写的:
乐天有《和燕子楼诗》,其序云:徐州尚书有爱***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落句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复知,兹兹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诗,新有《燕子楼诗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乃盼盼所作也。缋之从事武宁***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张尚书既殁,彭城有张尚书旧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于今尚在。盼盼诗云:“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多少,地角***未是长。”又云:“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已十年。”又云:“ 适看***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予尝爱其所作,乃和之云:“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又赠之绝句:“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后仲素以予诗示盼盼,乃反复读之,泣曰:“自公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乃和白公诗云:“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盼盼得诗后,旬日不食而卒,但吟诗云:“儿童不识冲天物,谩把青泥污雪毫。”
细读上面这两大段文字,就会发现两个“序”竟然不一样!计有功的《序》刚开头引用的就是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的序,但一到关键地方,计有功就做起了手脚。白居易“序”中有一段的原文是“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在计有功的笔下,则是“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诗,新有《燕子楼诗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乃盼盼所作也。”“为眄眄作也”变成了“乃盼盼所作也”,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在计有功的操***下,盼盼倒成了《燕子楼三首》的作者了。接下来,计有功又把白居易所说的“缋之新咏”的“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多少,地角***不是长”等三首诗通过“盼盼诗云”这四个字划拉到盼盼的名下,玩了个偷梁换柱的把戏。再接下来,说到白居易的三首和诗后,计有功施展移花接木的手法,说白居易“又赠之绝句:‘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而实际上这四句绝句既不是白居易在这个时候作,更不是赠给关盼盼的。计有功硬是乱拉胡扯,于是自然就有了后面盼盼的哀哀“泣曰”和“不食而卒”。

为了掩盖马脚,计有功还煞有介事地注明他的这段话“出《长庆集》”,用以欺骗不明***的时人和后人。
其实比计有功早一百年左右的宋真宗(998——1022年)时期,张君房就在他的《丽情集》里写道:

张建封仆射节制武宁,舞***盼盼,公纳之燕子楼。白乐天使经徐,与诗曰:“醉娇无气力,风袅牡丹花。”公薨,盼盼誓不他适,多以诗代问答,有诗近三百篇,名《燕子楼集》。尝作三诗云:“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多少,地角***不是长。”“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人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已十年。”“适看***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乐天和曰:“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伏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又一绝云:“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乃和白诗曰;“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拿《丽情集》与计有功的《序》相比较,张君房没有说他引用了白居易的《序》,但已经有了“气死”故事的雏形。计有功在《丽情集》的基础上以白居易《序》为幌子,添枝加叶说盼盼“不食而卒”,点出了“气死”故事的“要害”,应该说,张君房和计有功抛开白居易的《序》于不顾,共同炮制出一个痴情***被白居易活活气死的故事。
张君房和计有功炮制出来的这个故事成了后来一些人的“教科书”,他们以此为依据,以讹传讹,不断地把“***”恶名加在白居易的头上,又如同接力,一代又一代地把脏水泼在白居易的身上。清代曹寅等编纂的 《全唐诗》可谓泱泱大作,多达九百卷,共计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该书收录的就有《燕子楼三首》和“自守空楼敛恨眉”诗,计四首,作者则冠以关盼盼的名字。而且还附有小传:关盼盼,徐州***也,张建封纳之。张殁,独居彭城故燕子楼,历十余年。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诗,旬日不食而卒。显然,这段话就是源于张君房的《丽情集》和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足见其贻害之深远。
事实***究竟如何?张君房、计有功的谎言“谎”在什么地方?
首先,看看《燕子楼》诗到底出自何人手笔。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的原文是:“······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这段话说得十分明确,《燕子楼三首》是“缋之新咏”,是张仲素因感盼盼守义不嫁的精神而“为盼盼作也”。根本不是张君房的盼盼“尝作诗三”和计有功的“乃盼盼所作也”。张仲素,字绘之(一作缋之),《全唐诗》存诗一卷,这三首诗即在其中。《全唐诗》把《燕子楼》诗既写在盼盼名下,又算在张仲素的头上,有意混淆了是非。
再看白居易那首《感故张仆射诸***》诗,诗曰: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说得非常明白,他“感”的是“诸***”,而非是一个人。仔细想一想,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定是在张愔死后不久、张愔的其他“诸***”还没有各奔前程的时候。白居易绝不可能在元和十年、距离张愔病死已过去八年的时候才写《感故张仆射诸***》这首诗。如果是在这时候才写的这首诗,张愔的“诸***”早已东西各顾,那还“感”的什么“诸***”?既然白居易不可能在元和十年写《感故张仆射诸***》诗,更不是专一讽盼盼以死事指责她不去为张愔殉情,盼盼就不可能“乃和白公诗云: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尤其这首诗第三句“舍人不会人深意”里的“舍人”,毫无疑问是指白居易。但是,什么时候才可以称白居易为“舍人”呢?白居易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授予主客郎中、知制诰的,***年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十九日转任中书舍人,因此,要称白居易为“舍人”,***早不可能早于长庆元年。而长庆元年比虚构故事里的关盼盼那首“自守空楼敛恨眉”诗,在时间上已经晚了五六年。如果关盼盼真的是在元和十年写了那首诗,她怎么会知道白居易在五六年后能当中书舍人?世上根本就没有先知先***,因此,关盼盼决不可能在元和十年写诗责问“舍人”白居易。这就肯定了关盼盼那首责问白居易的诗“自守空楼敛恨眉”是蓄意编造的。陈尚君先生也认为“可能为后人依托”(注3),当代唐诗工具书如《唐诗大辞典》、《全唐诗大辞典》等也持同样看法。所以比较合于逻辑的结论就是这首诗就是宋人以盼盼名义杜撰出来的。

有些人说元和十年白居易写《燕子楼三首并序》时还在太子左赞善大夫任上,赞善大夫是可以称作“舍人”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唐代在太子***设左春坊和右春坊,左春坊在左庶子之下设中允,右春坊在右庶子之下设中舍人,早在唐高宗(650…….683年)时,就已经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改中舍人为右赞善大夫了。退一步说,即使白居易当过右赞善大夫,那么要称他为“舍人”,***少在唐高宗以前才有可能。因此,把在唐宪宗时期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称为 “舍人”是无道理的。
***此,***已经大白,《燕子楼》三首是张仲素所作,并不是出自关盼盼之手;关盼盼更不可能写“舍人不会人深意”那首诗。说盼盼因为白居易的一首诗气得“不食而卒”纯粹是无稽之谈!
***于白居易为什么要在元和二年写《感故张仆射诸***》诗,那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朋友张愔生前有件事情没办好,没有在他“心力”还没“尽”的时候就把“诸***”打发走,免得以后“诸***”没法生活。实际上白居易是在暗责他的朋友,丝毫没有责怪“诸***”的意思。清人张宗泰分析此诗***为明白:“味其语意,乃是惜张公不于心力未尽时早为散遣之,而致身去不能相随,只为蓄***者感慨,非以责诸***也。况诗云‘三四枝’,题云‘诸***’,非指一人言也。则此诗与盼盼无涉,明矣”(注:4)。
关盼盼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盼盼在张尚书(前人误以为指张建封,实为其子张愔,兹不赘述)死后独居燕子楼多年不嫁可能也是历史事实,但说她殉情自尽则是虚构的传闻,说她自尽是受到白居易的逼迫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白居易对关盼盼充满同情,这在其《燕子楼》诗的字里行间有充分的流露,若仔细阅读,当不难体会。他在《燕子楼三首并序》第三首诗中写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是说,张愔墓上的白杨树已经长得像屋柱一样粗了,这么长的时间都过去了,盼盼还依旧笼罩在哀痛的阴影里。怎么样才能让盼盼走出阴影,也像这些白杨树一样健健康康地生活呢?
“争教红粉不成灰”,这是白居易发自内心的呼唤,折射出的是白居易那颗善良的心。
《唐诗纪事》和《全唐诗》等书都是大家阅读唐诗的***之书,很少有人会怀疑计有功等人会编造谎言,《全唐诗》会有误收,然而确实如此。成书比《全唐诗》要早的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十卷《钱舍人题诗燕子楼》更是在《唐诗纪事》等书的基础上肆意发挥,说关盼盼曾写诗三首给白居易诉其苦衷,白居易看后虽和了三首赞其节操,但又在纸尾用淡墨小字写诗一首:‘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只一枝·····’”,明目张胆地把原诗“三四枝”篡改为“只一枝”,显而易见,冯梦龙非要把以诗***的帽子戴在白居易头上不可。就连野史也不放过白居易,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把关盼盼列为古代***青楼名***之一,硬说白居易“逼死”了关盼盼。
自宋***清的数百年间,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丽情集》、《唐诗纪事》、《全唐诗》等等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同定一个调子,共唱一支曲子,谬种岂能不代代流传!
白居易的“序”为人们***了一个凄凉忧伤的故事素材,而宋人张君房特别是计有功 对白居易的原“序”进行篡改,故事固然由此更具可读性,更加吸引人的眼球,然而却把以诗***的恶名留给了白居易,使白居易蒙受了近千年的不白之冤。
假的说的多了,或者说过去的时间久远了就会变成真的;谎言出自名书,谣言造到***头上更能吸人眼球。一位伟大的诗人、******竟遭到如此之亵渎,历史的教训值得注!
注释:注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注2:见《白居易集》第240页。注3:见《***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的“关盼盼”条。注4:引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白居易故里文化园布展研讨会开幕致词
下一条:从一方出土墓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