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白居易平民化诗风之(五) 提倡浅白之诗风

发布时间:2018/5/3 16:52:00 作者:李保田

五.提倡浅白之诗风。

诗的格律形式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形式而掩义、害义。诗的语言是优***,如《诗经·雅》,但是,也不能因词而害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词语是为立意服务的。“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终,诗是让人看的读的。而她的受众不仅仅是朝臣君王,更重要的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看诗读诗,并不以词藻华丽优美为目的,而是以明白易懂,或歌颂、或批判,直接明白,能够反映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为目的。所以,诗越接近生活现实,越能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懂才影响大。传得远。

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是用来感化人心,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国风之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但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

“陵夷***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这只是看运用如何罢了。“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就是借怜悯征役的。‘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讽谕兄弟之道的。‘采采芣莒’,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的。”这都是以风雪花草起兴,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的。与此相反怎么可以呢?这样,‘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说这些诗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这时候,六义就***了。”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就得以表现,***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一个人只有多询问时政,多读书史,才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

“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故自***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樊、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次第,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

白居易幼时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后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因而能够较多的接触下层人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他的新乐府诗除了对***阶级、地主阶级、***污吏的讽刺之外,更多的是对下层劳苦大众以及弱势群体深深的同情。所以才写出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一如他所说:“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

看他的《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再加上***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场,回***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白居易亲眼看到了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的痛苦,他对此深有体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夏旱》是他同时期写的另一首:“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烁,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辛苦。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

不管是“回观村闾间,十室***贫”,还是“嗷嗷万族中,唯农***辛苦”都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所以他怎么不为农民而鼓与呼?

在《采地黄者》中:“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白居易主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许多诗作都取材于民间,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多是反应百姓疾苦。他每作出一首诗,总是会先念给邻居家的老奶奶听,然后再念给普通村民和孩子听。一旦发现有这些老百姓听不懂的地方,就立即修改词句,一定要改到所有听诗的人都明白诗的意义才定稿。他的诗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虽然语言通俗浅近,但是寓意深远,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力求作出属于老百姓的诗篇。真正做到了走进百姓间。

如他在《新乐府》序所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亦如《与元九书》:“日者,又闻***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

“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千百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他的每一首诗都能做到:语言通俗,真实可信,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大众趣味,浅显易懂,美刺褒贬,炯戒讽喻,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白居易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就因为乐府诗充分运用赋比兴手法,能够充分叙事,达到针砭现实、指斥时弊、揭露***,讽喻封建***者之目的。所以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乐府运动也必然受到挫折。在他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新乐府运动就没有再继续下去,“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新乐府运动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续集)三白居易诗歌赏析之(十)江州司马厅记
下一条:朱易安:把白居易打造成一张文化名片 让河南文化走向世界